黄永滨黄永滨字过山,斋号过山馆,1990生于漳州凤过山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京华印社社员、福建“十四五”文艺人才、清华大学高研班导师、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画家、李可染画院青年院院聘画家。《刻印的修炼和体验,是很有趣味的》文 / 黄永滨在《西游记》中,孙悟空出师之地名为 “灵台方寸山,斜月三星洞”,此仙山洞府暗指一字,即 “心”。言外之意,“求道” 实则为求本心的一个过程。同理,在刻印的艺术世界里,亦如同开启一场探索本心之旅。每一次拿起刻刀,便仿佛在与古老的技艺对话,感受着历史的沉淀与传承。黄永滨篆刻《清泉石上流》寿山石黄永滨篆刻《抱琴卧花》青田石刻印,是一门需要耐心与专注的艺术。当静下心来,凝视那一方小小的印石,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。从落刀布局印面开始,便需全神贯注地思考章法、篆法的选择以及笔画的变化。每一个细节都要应对刀法尚写自然,此为决定作品成败之关键。于这一过程中,学会了细心观察,学会了在繁琐中找寻秩序,也学会为追求本心而不断整合经验。黄永滨篆刻《云山过客》昌化石荀子云:“精于物者以物物,精于道者兼物物。” 贯通万物者为智慧之人,而非就事论事之辈。行刀一刻,庄重之感顿生,清脆之声划过印石,那是艺术与物质的碰撞,是心灵贯通万物的交融。每一刀皆服务于心相,力度与角度不断转换调整,随心而动。此中掌握了果断与变通的平衡,在谨慎中不失果敢,在尝试中保持敬畏。黄永滨篆刻《文章千古事》巴林石刻印之自我修炼,亦检验着热爱与执着的程度。我刻印时常会沉迷数日,为刊刻之快而不能自拔,直至心手渐疲而意歇。当一个个作品最终完成,印出那清晰有致的图案时,心中喜悦难以言表。那是自己备下的一颗颗精神之粮,是对本心追求的一种肯定。看着那一方小小的印章,它不只是一件艺术品,更是一段回忆,记录着自己在心路上的点点滴滴。黄永滨篆刻《一生好入名山游》雅安绿黄永滨篆刻《日富昌乐未央》昌化石刻印在于篆法、章法、刀法三者曲尽妙合的综合评价。刻以刀成文,其中趣味皆归于刀,可谓一刀万象。其刀趣源于刀法。对篆刻家而言,便是体验此处隐藏着变换刀造趣的玩性,捕捉笔、石、刀、金、镌的趣味,相互包容统一,成就个性风格化的趣味。读印中的趣味与品格,能使我们一眼分辨出何人作品,得以领略篆刻艺术家心性各具风采。例如笔感屋漏痕是质感趣味,此趣味由刀石拼撞产生,这是有线有墨、有致有韵的艺术光芒。黄永滨篆刻《无事小神仙》昌化石黄永滨篆刻《金石刻画臣能为》青田石黄永滨篆刻《如逢花开》青田石黄永滨篆刻《闲来偶得》寿山石黄永滨篆刻《枕上诗书闲处好,门前风景雨来佳》青田石(本文由“八链名人”找“过山馆黄永滨”授权版权转载刊登,图文整理:郑梧沐)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